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华经典 | 陈子昂《登幽州台歌》(蔡泽旭)

蔡泽旭 听文化 2021-09-06

【往期选链】

蒋勋细说红楼梦 | 合集(80回)

蒋勋新说红楼梦 | 合集(120回)

李山:别董大(高适)


“中华经典资源库”是一个展现、阐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公益视频资源建设项目,是教育部、国家语委为贯彻十八大“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的重要精神,实施《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2-2020年)》启动的重大项目。其意义就在于从思想、情感和艺术等多个角度展现经典的独特魅力,发掘经典的时代意义,引领大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华经典,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。






登幽州台歌

陈子昂
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!

讲解专家:蔡泽旭北京66中学高级教师)


大家好,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陈子昂的《登幽州台歌》。


陈子昂力主恢复汉魏风骨

李白、杜甫等对陈子昂有极高的评价


陈子昂,字伯玉。梓州射洪人。唐代著名的文学家。诗文改革的先驱。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,他在政治上针对时弊,提出过一些改革的建议。作为谏官,他多次对武则天诸多弊政,例如任用酷吏、多疑滥杀、倡导告密、罗织罪名等,进行了尖锐的批评,表现出了杰出的胆识。在文学方面,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,力主恢复汉魏风骨,反对齐、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,他自己的创作,如《登幽州台歌》《感遇三十八首》等作品,风格朴质而明朗,格调苍凉而激越,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。


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星,李白、杜甫、韩愈、白居易都对陈子昂有过极高的评价。而且他们在艺术创作上,也践行陈子昂的主张。使之得以发扬光大。仅凭李白、杜甫、韩愈、白居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影响力,就可以知道陈子昂对中国文学史发展的贡献有多么巨大。所以,他文学革新的业绩和优秀的诗文创作成果,可以说是永载史册、光照千秋的。


陈子昂为何写这首诗?

陈子昂的惨痛遭遇和燕昭王的从谏如流


《登幽州台歌》作于公元667年的幽州,当时作者作为随军参谋,随武则天的侄子建安王武攸宜,平定北方契丹统治者的叛乱。当时唐军屡战屡败,主帅阵亡,形势十分严峻,而武攸宜又是一个做事轻率、缺少谋略的人。陈子昂直言相谏,希望他能够分清智慧和愚蠢,分清勇敢和怯懦,清楚敌我的长处和短处。并能以长击短,战胜敌人。他还愿带一万人马打先锋。


武攸宜把他的建议当成是书生之见,拒不接受,过了几天,陈子昂再度进言献策,结果惹怒了武攸宜,给予陈子昂降职处分。陈子昂胸有大志,腹有良谋,满腔热情,却遭受如此不公平的对待,内心的抑郁、不平和愤慨是可想而知的。怀才不遇,生不逢时的感觉便油然而生,他欲诉无门,欲哭无泪,满怀激愤,写了这首《登幽州台歌》。


据《战国策·燕策》记载,燕昭王即位之初,一心想招揽人才,而人们对燕昭王的诚意抱有疑虑,这使燕昭王很郁闷,后来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古代君王千金买马头的故事。燕昭王从谏如流,没过多久就出现了“士争凑燕”的局面,魏国的军事家乐毅、齐国的阴阳家邹衍、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都投奔燕国而来,这使落后的燕国,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。


燕昭王二十八年,在大将军乐毅的统帅下,联合秦楚三晋的兵力打败齐国,连下七十余城,直入齐国首都临淄,并烧毁齐国的宫室和宗庙,报仇雪恨,威震天下,使燕国从一个内乱外患,满目疮痍的弱国,逐渐成为了一个富裕兴盛的强国,燕国因此也达到了全盛期,燕昭王也成为名垂千世的一代明君。陈子昂此时此地所怀念的古人,就是这位燕昭王。我们了解了陈子昂当年在幽州前线的惨痛遭遇和燕昭王从谏如流,招贤纳士,成就大业的一些情况。就很容易理解《登幽州台歌》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。


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?

表现的是一个爱国志士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悲愤


《登幽州台歌》的内容是这样的,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,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”这首诗大致的意思是,没有机会在古代见到燕昭王那样尊重人才的英明圣君,如今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尊重人才的后人,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,孤独的我,只能留下伤感的眼泪了。


全诗只有四句,明白如话,不存在对文字理解的困难,但对于“后”字的理解却颇多有歧义。诗中的“后”,应该是指当今即作者所处的时代,而不是指“古人”即燕昭王之后,因为在燕昭王之后,招贤若渴的明君,也还是有不少的,例如三顾茅庐的刘备就是一个。作者在这里,是在慨叹自己没有机会遇见像燕昭王那样招贤若渴的明君,因而自己的抱负才华难以施展,作者主要的还是在慨叹自己的境遇,而不是在评判历史。所以“后”应该理解为作者所处的时代。


这首诗用最概括的话说,表现的是一个读书人或说一个爱国志士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悲愤。这首诗的情调是悲伤的,是不平之鸣,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叹息。他的内心还是渴望知音,难舍抱负,并没有完全绝望。如果他真的已经心如死灰了,那他就不会“怆然涕下”了。当然了,诗无达诂,我们也可以从更广义上,去解读这首诗,作者登台远眺,独立苍茫,因为这个台是古代的建筑物,不免会引起古今变异的感触,又因为眼前是空旷的天宇和原野,又不免会引起天地悠久,人生短暂,宇宙无垠,个人渺小的感叹。作者是有远大抱负的诗人,怀才不遇,所以又有些生不逢时的孤独感。

【收听】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